NO.1 政府动态
▪ 国务院:世界卫生日宣传活动在京举行
4月7日是第72个世界卫生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中国主题定为“巩固全面小康,促进健康公平”。国家卫生健康委、世卫组织在新华网举行世界卫生日宣传活动,李斌副主任出席并致辞。李斌强调,要把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基本医疗有保障成果,推进健康乡村建设,防止因病致贫返贫。中国将继续与世卫组织和世界各国合作,促进健康公平与人类福祉,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临时代办乔建荣,新华网董事长、总裁田舒斌出席并致辞,2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代表和扶贫办、医政医管局、宣传司、国际司有关负责同志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
▪ 国务院: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若干意见》
4月7日,李克强总理于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总理强调,要以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为切口,不断探索积累经验,进一步巩固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保障作用,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当天会议确定,一是逐步将部分对健康损害大、费用负担重的门诊慢特病和多发病、常见病普通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支付。政策范围内支付比例从50%起步,适当向退休人员倾斜,今后随基金承受能力增强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二是改进个人账户计入办法。在职职工个人缴费仍计入本人个人账户,单位缴费全部计入统筹基金;退休人员个人账户由统筹基金按定额划入,划入额度逐步调整到统筹地区实施此项改革当年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的2%左右。三是拓宽个人账户使用范围,允许家庭成员共济,可用于支付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以及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药品、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发生的由个人负担费用,探索用于家属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等个人缴费。四是加强医保基金监督管理,完善稽核、内控等制度,严肃查处虚假住院、欺诈骗保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与门诊共济保障相适应的付费机制。李克强强调,各省级政府可设置三年左右过渡期,从当地实际出发,逐步有序实现改革目标。并且我们要同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门诊统筹。(新华社)
▪国务院:我国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持续提高
4月9日,据相关报道截至2020年年底,两证齐全机构共有5857家——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持续提高。为促进医养结合的发展,相关部门和地方开展了许多积极的举措:通过优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流程,简化创办手续,医养结合机构的数量大大提升;以居家养老为重点,打造便捷的医疗服务圈,对医疗报销予以资金支持,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新发展模式,通过成立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平台、探索医护康养一体化模式等,提升诊疗效果,让老人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医养结合,即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指面向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照料的基础上,提供所需的医疗卫生相关服务。(人民日报)
▪ 国务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抗微生物药物管理遏制耐药工作的通知》
近日,为进一步加强抗微生物药物管理,积极应对微生物耐药,持续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抗微生物药物管理遏制耐药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立足于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微生物耐药问题,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充分认识做好抗微生物药物管理的重要性,要求各地高度重视抗微生物药物管理工作,持续做好工作部署和责任落实;二是统筹部署推进,全面加强抗微生物药物管理,要求各地规范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医疗机构应科学调整优化抗微生物药物供应目录;三是完善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要求各地将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情况纳入医院评审、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合理用药考核等工作,进一步增加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细菌耐药监测网入网医疗机构数量,试点开展抗微生物药物体外敏感性折点研究;四是立足多学科协作,提高感染性疾病诊疗能力,要求医疗机构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实施临床重要耐药微生物感染的个性化循证防控措施,优先培养配备抗感染领域的临床药师,规范β内酰胺类药物皮试;五是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全民合理用药意识,要求各地重点宣传抗微生物药物使用误区和不合理使用的危害,建立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定期宣传机制,切实提升公众对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认知水平。(国家卫健委官网)
▪国家卫健委:2021年全国卫生健康法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
4月9日,2021年全国卫生健康法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江苏、浙江、北京、山西、河南、广西、重庆、陕西等8个省(区、市)作会议交流。会议指出,全国卫生健康法治战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卫生健康法律体系逐步完善,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提速,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不断凸显,“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充分彰显了法治力量。会议强调,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持续构建科学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法律法规制修订力度,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打造高素质法治队伍,全面提升卫生健康依法治理水平,为“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国家卫健委官网)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0年)》发布
近日,为全面反映2020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提高安全用药水平,更好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组织编撰《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0年)》。2020年全国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上下同心,全力以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食品药品“四个最严”要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工作平稳有序开展,法规制度不断完善,监测评价体系逐步健全,报告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风险控制手段更加成熟,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药品监管提供了科学有力支撑。2020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67.6万份。1999年至2020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累计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687万份。2020年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与2019年基本一致。从不良反应涉及患者年龄看,14岁以下儿童占比较2019年明显降低,提示儿童用药的安全性总体良好;6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占比持续升高,提示临床应加大对老年患者安全用药的管理。从药品类别上看,抗感染药报告数量依然居于首位,但占比已连续9年呈下降趋势,反映出临床抗感染药的使用日趋合理;肿瘤用药占比依然呈上升趋势,其严重报告构成比居于首位,提示肿瘤用药的安全性风险需持续关注。从药品剂型上看,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报告中注射剂占比均出现较明显下降,与总体报告中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下降趋势基本一致。(健康界智库)
▪上海市:数字人民币首个医疗场景支付功能在上海同仁医院落地
4月8日,据报道称上海市同仁医院积极顺应央行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的政策步伐,在长宁区政府、区科委和投促办的指导下,作为首批试点单位,组建了数字人民币专项工作组,围绕拓展医院支付场景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今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成为首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单位,率先开通生活场景支付。现在正有序运行。(新民晚报)
▪ 上海市:阻断生命源头的缺陷,“红房子出生缺陷联盟“成立
4月9日,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发起的“红房子出生缺陷联盟”在上海成立。联盟致力于构建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三级防治体系,50余家具有出生缺陷诊治相关专科的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入联盟,各成员单位拟在遗传咨询、人员培训、业务指导、病例转诊、远程会诊、临床研究、队列建设、新技术研发、大数据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文汇网)
▪上海市:上海市儿童医院眼科获颁“儿童眼病诊治示范中心”
4月9日,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眼科学分会“儿童眼病诊治示范中心”在上海市儿童医院眼科正式挂牌,依托中心建设,儿童医院眼科将进一步强化眼科罕见病诊疗的规范化、国际化与个性化。未来,上海市儿童医院将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学科合作,比如,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眶横纹肌肉瘤等及时化疗、早期干预,降低复发转移风险,与肾内科合作alport综合征诊疗,开展眼性斜颈手术排查治疗等。(文汇网)
▪ 江苏省: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领导调研南京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
4月7日至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一级巡视员闫宏一行调研南京市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调研组来到南京晓庄学院婴幼儿照护服务职前培训基地、江宁区铃兰育儿园开展调研,实地考察市0-3岁婴妇儿早期发展指导中心、市妇幼保健院托儿所、市0-3岁婴幼儿托育机构服务管理平台,详细询问基地建设、托育中心、普惠托育等工作情况。(南京市卫健委官网)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在全市率先实行“网约护士”服务
4月8日,媒体报道称去年9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在全市率先实行“网约护士”服务,首批120名护士正式取得“网约护士”资格,这是互联网护理作出的重要尝试。据了解,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网约护士”系统依托“江苏网约护理居家上门服务”平台统一构建。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主任徐亮介绍,该院正在大力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复诊患者可以在线诊疗和购药,医院将以快递的方式为患者送药上门。接下来,除了“网约护士”外,还会有更多的互联网服务为患者提供。(扬州网)
▪ 江苏省:正式签约!江苏省人民医院落户淮安
4月9日,淮安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医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暨宁淮集聚区三甲医院奠基仪式隆重举行。据悉城南宁淮集聚区于2019年8月正式启动了三甲医院筹建工作,并将此作为把“四个淮安”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的生动实践,加快推进实施。项目占地16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预设床位2000张,概算总投资30亿元,省人医专家团队将全程参与医院建设咨询,并运营管理建成后的三甲医院。项目将于“十四五”末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淮安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也将为建设“绿色高地、枢纽新城”作出积极贡献。(微淮安)
▪浙江省:浙江省召开推进清廉医院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4月8日,全省推进清廉医院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杭召开。据悉,近日我省已印发《浙江省推进清廉医院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并建立推进清廉医院建设省级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实行专班化运作,明确提出年度重点任务。2018年以来,我省率先在全国开展清廉医院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先后3次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行风建设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会议指出,全省医疗卫生系统要对标“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清廉医院建设要力争在清廉浙江建设中先行一步、走在前列,要以风清气正的行风、清正廉洁的院风、崇德博爱的医风为“十四五”时期医疗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要一刻不停惩治医疗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要坚持纠树并举弘扬新时代医德医风,以崇高精神来立德立行,弘扬“白求恩精神”和伟大抗疫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医务人员以一身正气和坚定意志走好行医路。(健康浙江)
▪浙江省:浙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4月7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召开2021年全省基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提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51.7%和10.3%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基层就诊比从49.95%提高到2020年53.63%,增幅位于全国前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得到有效激活,率先在基层落实“两个允许”,率先建立“一类基本保障,二类运行管理”新型补偿机制,在岗基层卫生人员年均收入平均每年增幅达10%以上。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得感明显增强,签约服务人数从2015年901.5万增加到2020年2284.3万,十类重点人员签约覆盖率达到83.6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经费从2015年人均44.79元提高到2020年人均71.47元,接受5次国家绩效评价取得4次第一、1次第二的好成绩。(健康浙江)
▪安徽省:安徽试行“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管理办法
4月7日据报道,今年以来萧县结合异地就医实际,积极推进长三角医保门诊费用结算工作,有效提升结算便利程度,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效果,让群众受益。目前,萧县在长三角地区异地门诊结算2350人次,基金支付达783.3万元。主动对接江苏省徐州市医保部门,围绕两地落实医保异地结算机制、基金监管方式改革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找出问题症结,破解难点堵点,探索推进试点,实现更加便捷的异地门诊就医方式,方便群众就医。该县还积极推进“互联网+医保”,将医疗保障各项政务服务事项推送到互联网端和移动终端,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强化数据共享,实现一网通办、一站式联办、一体化服务,持续改善群众异地结算体验。(安徽日报)
▪ 安徽省:安徽基层中医药服务全覆盖
近日,从安徽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获悉,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33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24所乡镇卫生院、147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5591所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实现了基层中医药服务全覆盖的目标。据悉,该省现有166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已建中医馆(国医堂)1469个。全省现有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中,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占84.51%;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中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的,占71.11%;全省0~36个月儿童中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的,占82.22%。(健康报)
▪安徽省:淮北市“四个到位”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4月7日报道称,近年来淮北市坚持政策引领到位、财政保障到位、项目支撑到位、行动实施到位,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市民健康提供更有力保障。淮北市加快制定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涵盖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防协同等8个实施方案,为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奠定政策基础。目前,淮北市拥有执业(助理)医师5513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43人;共有床位14073张,每千人口床位数6.2张,均超省规定目标要求。2020年,各级财政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投入,这一数字当年达到12.65亿元。其中3096万元用于公共卫生和疾控能力建设,5550万元保障疫情防控工作,对受到疫情影响的医疗机构支持1634万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新增5元、共计1127万元全部拨付基层医疗机构,统筹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疫情防控。(安徽卫健委官网)
NO.2 院校动态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罗清泉团队实现国际首次多孔机器人的单孔肺癌手术
4月9日,报道称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罗清泉带领团队,攻破技术瓶颈,持续深化微创模式,在现有的机器人胸外手术体系中,进行了更少切口的精准手术探索,成功开展了世界首例机器人单孔肺叶切除术。在2021年全国肿瘤宣传周来临之际,罗清泉团队的相关技术应用论文“三臂机器人辅助的单孔右上叶切除术使用达芬奇(Xi)手术系统进行胸腔镜手术早期肺癌的治疗”,于3月25日,在线发表于知名期刊《转化肺癌研究》(Translational Lung Cancer Research)。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多孔机器人体系下应用单孔操作完成的肺癌手术,创新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多孔机器人单孔操作”的手术方式,完善并丰富了机器人胸外手术的操作模式。(上海交通大学官网)
▪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举行开放研究计划发布会
4月7日,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开放研究计划发布会在闵行校区转化医学大楼一楼圆厅举行。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闵行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及各附属医院和校内相关单位,逾120人出席会议。与会代表10人共同启动并见证计划线上发布仪式。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樊春海院士向与会嘉宾详细介绍了转化医学国家科学中心围绕疾病认知、疾病诊治、产品研发及健康体格四个方面的研究方向布局及转化医学开放设施研究计划。本次开放研究计划包含普通项目、“上海-成都”设施联合基金、区域创新与合作、大科学计划预研和临床研究五类开放研究课题以及唐仲英访问学者计划,充分展现设施开放服务理念,引发了参会人员的热烈反响。(上海交通大学官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青年教师在首届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崭露头角
近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首届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教学创新设计大赛获奖名单揭晓,来自医学院附属九院的王智超老师获得部属高校中级及以下组二等奖。此次教学创新大赛以推动教学创新、打造一流课程为主题,以落实以本为本、推动教授上讲台、推进智慧教育、强化学习共同体、引导分类发展为目标,吸引了1000多位上海市高校教师报名参加。经过校赛选拔环节,最终有来自36所部属及地方高校的106门课程参加上海市赛。附属九院的青年教师王智超所负责的课程《医学实践英语》,此前在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并选送进入上海市级大赛的角逐。(上海交通大学官网)
▪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发现毒品痛苦记忆和欣快记忆提取神经环路的差异
4月7日,据报道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郑平课题组研究发现痛苦记忆和奖赏记忆提取神经环路的差异。4月6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 Reports。郑平指导的研究生余兰芳、储辰珊为共同第一作者,来滨、郑平为共同通讯作者。毒品成瘾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危害严重的社会问题。毒品产生的欣快和痛苦感受可形成记忆存入脑内,并且与环境中的线索偶联,建立偶联通路,从而使毒品成瘾者以后如果遇到曾经吸食毒品产生欣快的环境,或者曾经没有毒品产生戒断痛苦的环境,这些环境中的相关线索即可分别提取出欣快记忆和痛苦记忆,产生觅药/用药冲动,导致毒品复吸。然而,环境线索提取毒品欣快记忆和痛苦记忆的神经环路是否存在差异,还有有待进一步研究。(复旦大学官网)
▪复旦大学:诺奖得主来上海工作,将利用人工智能算法预测蛋白质折叠的三维结构
近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荣誉院长迈克尔·莱维特来到上海,将在这座他热爱的城市工作大半年,指导复旦团队研究计算生物学,利用人工智能算法预测蛋白质折叠的三维结构。“我20岁就开始研究蛋白质折叠问题。”73岁的莱维特告诉记者。与实验生物学家不同,他的主要研究工具是计算机。蛋白质由一系列氨基酸折叠而成。氨基酸长链如何自发地折叠成三维结构,是一个长期困扰科学家的问题。因其重要性和高难度,蛋白质折叠被称作现代分子生物学“皇冠上的明珠”。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马剑鹏表示,人工智能系统有望大幅提高新药研发的速度。“小分子化学药的作用靶点大部分在蛋白质上,这类药物的研发离不开蛋白质结构解析。过去,生物学家用X光晶体衍射、冷冻电镜等设备测定蛋白质结构,耗时长、难度大。如果人工智能系统今后成为主角,解析结构的时间会明显缩短。”人工智能系统还能帮助科学家设计自然界不存在的蛋白质,研制出各种新蛋白材料,用于化工、能源、环保等行业,一定程度上不再受大自然的束缚。(解放日报)
▪同济大学:陈义汉院士团队发现谷氨酸递质系统控制心电活动,为心律失常防治带来新理念
4月9日报道称,针对心房心肌细胞的研究中,陈义汉院士团队发现:在大鼠心房心肌细胞的表面膜下富含谷氨酸囊泡。该研究数据揭示了心房心肌细胞存在内在固有的谷氨酸递质系统,该系统通过调控iGluR门控电流直接介导心房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传导性。该研究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控制系统,该系统的操纵可能会为心律失常的防治开辟潜在的新途径。(同济大学官网)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三个项目获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我校系统共有3个项目喜获奖励,附属曙光医院石印玉领衔的项目“石氏伤科筋骨病损诊疗技术的创新研究与推广应用”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附属龙华医院胡鸿毅领衔的项目“清肠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创新和机制研究”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附属曙光医院慕永平领衔的项目“一贯煎治疗肝硬化肝肾阴虚证方-证病理学基础研究”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次通过上海市教委推荐的市属高校项目中共有5个项目获奖,我校获得其中3项,是获奖数量最多的市属高校。(上海市中医药大学官网)
▪南京大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一行来我校调研考察
4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何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工党中央专职副主席杨震等农工党中央调研组一行来我校调研考察。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吕建陪同调研。在座谈会上,陈竺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提出,“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作为“四个面向”的重点领域之一,生命科学不仅和生命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又是全面覆盖国际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的学科,和人类的永续发展密不可分。他认为,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将基础理论研究与生物技术的转化及工程化平台建设相结合,将“出成果”与“育人才”相结合,特色显著,具有不可替代性。希望国家各主管部门能够继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信任、支持科学家,聚焦新领域、新规律,以更大的战略投入、更好的生态环境、更完备的评价体系,助力全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再进一步。(南京大学官网)
▪南京中医药大学:杨烨教授、顾春艳教授科研团队连续发表关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杨烨教授、顾春艳教授科研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Leukemia(中科院医学一区,IF:8.665)、Cell Death & Disease(中科院生物二区,IF:6.304)、Computational and Structural Biotechnology Journal(中科院生物二区,IF:6.018)、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中科院医学一区,IF:13.493)和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中科院医学一区,IF: 11.059)杂志连续发表5篇关于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研究成果。(南京中医药大学官网)
▪ 浙江大学:“揭榜挂帅”产研融合平台正式启动
4月8日,“揭榜挂帅”产研融合平台启动仪式暨项目路演活动在紫金港校区举行。该平台联动浙江大学“找教授”平台与省人才市场“揭榜挂帅”平台,将实现企业技术需求与专家教授的精准匹配,提高高校科研资源配置效率和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率。浙江省副省长王文序,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徐晓光,浙江省委人才办专职副主任张旭明,浙江省人力社保厅副厅长陈中,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宏建出席启动仪式。张宏建表示,“找教授”平台与“揭榜挂帅”平台的融合,将提升高校科研资源配置效率,不断增强企业发布技术难题需求的积极性,提高“揭榜挂帅”项目转化率。期待厅校能够继续共同探索浙江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范式,着力为浙江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早日成为“重要窗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陈中表示,“揭榜挂帅”产研融合平台正式上线,是推进人才项目精准对接、构建完整服务生态链的又一大尝试。下一步,省人社厅和学校还将计划在揭榜落地、后续服务、风险防范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在全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有力有序推进“揭榜挂帅”工作。启动仪式现场,六位企业代表分别“发榜”介绍相关技术需求,六位教授代表展示各自的“揭榜”方案,并与企业签署初步合作意向书。(浙江大学官网)
▪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与绍兴市柯桥区达成战略合作,共建浙大二院柯桥院区
4月6日,浙江大学与绍兴市柯桥区合作签约仪式在柯桥举行。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并将共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柯桥院区(下简称“柯桥院区”),进一步推动校地合作向纵深发展。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讲话。省委编办副主任许翰信、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俞新乐出席。浙大副校长黄先海、柯桥区区长陈豪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浙大二院院长王伟林、副区长祝静芝代表双方签署共建柯桥院区合作协议。柯桥区委书记赵如浪主持仪式。任少波表示,浙大与柯桥的全面战略合作,是双方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服务“重要窗口”和现代化先行省建设的实际行动,也是浙江大学完善面向浙江社会服务布局的战略举措。面向未来,校地双方要坚持人民至上,通过建设高水平的柯桥院区打造生命健康事业高地;坚持人才强基,在人才引育中打造高水平骨干队伍;坚持创新引领,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坚持治理赋能,在攻坚善治中助力提升县域治理现代化水平。期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区校携手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续写创新创业的新辉煌新篇章。(浙江大学官网)
▪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学子在全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预选赛中喜获佳绩
4月9-11日,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十届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中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等多个赛道的预选赛同时进行。我校学生代表队获中医学专业赛道全国预选赛特等奖、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赛道华东分区赛一等奖,均以较好成绩入围全国总决赛。全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中医学专业赛道全国预选赛由江西中医药大学承办,全国50所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高校参赛。由我校第一临床医学院杨泽、王梦蕾、徐静波、裘宗华同学组成的参赛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获得竞赛特等奖。同时杨泽、裘宗华同学分别获得中医诊断技能站、中医急救技能站单项奖。(浙江中医药大学官网)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大附一院刘连新教授荣获第九届“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4月9日据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发布通知,公布第九届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结果。经过单位推荐、省卫生健康委初选、国家卫生健康委评审,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研究并进行公示后,中国科大附一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连新教授获选第九届“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授予在卫生健康系统作出突出贡献和杰出成就的中青年专业人才。入选第九届“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101位同志是近年来卫生健康系统的优秀代表,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决战脱贫攻坚作出了突出贡献。刘连新教授是此次安徽省唯一获选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
▪ 安徽医科大学: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赛道华东分区赛在我校开幕
4月9日下午,由国家教育部主办、安徽医科大学承办的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赛道华东分区赛,在安徽医科大学梅山路校区隆重开幕。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左俊出席仪式并宣布大赛开幕。大赛总裁判长、中南大学何庆南教授,副裁判长、华中科技大学舒涛教授,大赛纪律监督委员会主任、首都医科大学付丽教授,纪律监督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刘婧教授,副裁判长、安徽医科大学范晓晨教授出席开幕式。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解平、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高俊文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校党委书记顾家山致欢迎辞,校长曹云霞主持开幕式,全体在校校领导出席仪式。(安徽医科大学官网)
NO.3 产业动态
▪ 上海市:麦济生物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推动MG-K10的临床试验以及后续产品进入临床
4月9日获悉,麦济生物已于近日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动平衡资本、张江浩珩、天汇资本、石丰昕汇、以及盛世景共同完成。所募集资金将用于进一步创新前沿管线,加快推动MG-K10的临床试验以及后续产品进入临床。麦济生物已初步构建了丰富的产品研发管线,首个自主研发的靶向IL-4Rα的抗体药物MG-K10在特异性皮炎与中重度哮喘适应症即将开展II期临床研究。(投资界)
▪上海市:励成营养完成数千万元融资,由毅达资本投资
4月8日获悉,近日,上海励成营养科技有限公司(下面简称:励成营养)完成数千万元融资,由毅达资本投资。励成营养专注于研究、制造和销售营养产品,致力于为食品、保健和医药行业提供营养强化、补充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差异化的优质服务;定位人类全生命周期,覆盖从出生到年老的营养补充、强化和治疗,包括婴幼儿营养、基础营养、骨骼健康、体重管理、脑健康、医学营养特医食品等领域。(励成营养官网)
▪上海市:洛启生物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用于吸入式纳米抗体哮喘治疗药物IND申报和临床开发
4月8日,纳米抗体创新药研发企业洛启生物宣布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由华泰紫金和阿里健康合作的弘云基金领投,道远资本跟投。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两款吸入式纳米抗体哮喘治疗药物的IND申报和临床开发,以及其他呼吸和自身免疫疾病管线的临床前开发。(凤凰网)
▪上海市:冰洲石生物获新一轮数千万美元融资,专注AI新药研发
4月7日,冰洲石生物宣布完成数千万美元的新一轮融资,云锋基金、Coatue、3W Healthcare Fund 参与了此次投资。此前, 冰洲石生物曾获得IDG资本、依图科技、真格基金等参与的多次融资,IDG资本在2017年就领投了冰洲石生物的A轮融资,并在之后的融资中持续加码,是目前冰洲石生物最大的机构股东。通过数年累积与沉淀,AccutarBio已搭建起全链路AI制药平台,打通了小分子药物临床前研发的各个环节,包括虚拟筛选、药物属性预测、化学逆合成,、药物优化、老药新用等。(猎云网)
▪江苏省:艾博生物完成6亿元B轮融资,加速新冠疫苗研发及疫苗产业基地建设
4月8日获悉,艾博生物近日宣布完成6亿元B轮融资,由人保资本、国投创业和云锋基金共同领投,济峰资本,弘晖资本等专业医疗投资机构跟投,老股东如高瓴创投,泰福资本,聚明创投等亦全部参与了本轮融资。本轮融资资金主要用于加速新冠疫苗研发,建设疫苗产业基地并进一步扩充产品管线。(投资界)
▪ 江苏省:融晟医疗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乔景资本投资
4月6日获悉,近期,苏州融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融晟医疗”)宣布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乔景资本投资。据悉,本次天使轮融资的金额将主要用于融晟医疗首款产品的注册临床申报、及美国FDA注册证申报等工作。融晟医疗专注于可载内放射粒子的腔道、血管支架植入产品开发,目前已完成可携带碘粒子支架在胆管恶性梗阻上的产品样品的设计,生产,科研临床等。(亿欧网)
▪浙江省:特科罗生物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推进小分子外用药TDM-105795临床试验工作
4月7日,皮肤适应症创新药物研发领军企业嘉兴特科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特科罗生物”)宣布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鼎晖VGC(创新与成长基金)领投,海松医疗创投和领道资本共同注资。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推进特科罗生物治疗雄激素性脱发的小分子外用药TDM-105795的一期临床试验和二期临床试验的准备工作;用于推进药物研发管线中的特应性皮炎/湿疹、银屑病和红斑狼疮项目的临床前研究、快速进入IND申报开展一期临床;以及拓展适应症和研发管线、进一步加强研发团队建设。(猎云网)
▪浙江省:咏柳科技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用于医患服务平台开发、专业服务体系建设
4月7日,杭州咏柳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咏柳科技)宣布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红杉中国独家领投,杭州万轮尚德跟投,天使轮投资机构远毅资本继续追加投资。本轮融资资金将继续用于医患服务平台开发、专业服务体系建设、团队发展和市场拓展等诸多方面。(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