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之窗
焦点速览

健康长三角一周焦点速览(2021.01.11-01.17)

2021-01-18

NO.1 政府动态


▪ 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1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为进一步巩固抗疫成果,防止疫情反弹,持续提升公众疫情防控的意识和能力,普及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人民群众健康,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健康教育工作。(国家卫健委官网)

▪ 联防联控机制:在京召开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1月1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并讲话。她强调,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进一步压实“四方责任”,毫不放松地做好冬春季防控工作,确保疫情不出现反弹。(新华社)

▪ 国家卫健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冬春季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1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对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冬春季,尤其是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卫健委官网)

▪ 长三角:长三角居民异地门诊和住院可持卡就医、实时结算  覆盖41城、8100余家医疗机构  
近日,据悉长三角三省一市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已覆盖长三角41个城市和8100余家医疗机构,结算人次超过260万。现在,三省一市居民异地门诊和住院可持卡就医、实时结算,为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参保人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就近享有门诊配药直接结算等医保基本公共服务,让老人和他们的家人免去了舟车劳顿、两地奔波之苦。长三角的先行试点,也为全国异地门诊结算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上海发布平台)

▪ 上海市:“新时代中国医院建设论坛”在沪举行
1月17日,“新时代中国医院建设论坛”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来自上海、浙江、湖北、广东、湖南、四川等地的医院管理专家和学者近200人参加论坛。《春满江南——上海中山医院创建票据珍选》和《百年枫林桥医学文创VR》项目同时启动。副市长宗明出席。(解放日报)

▪ 上海市:市社区儿科诊疗增至157家
1月14日,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消息:截至2020年底,本市提供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19年的125家增至157家,占比从50%增至64%。闵行、嘉定、松江、金山四个区已实现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诊疗服务全覆盖。(解放日报)

▪ 江苏省:举办健康江苏建设推进会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1月12日,健康江苏建设现场推进会召开。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与新华网联合推出“健康中国行动——各地行品牌传播活动”,以充分展示分享各地区、各行各业和广大人民群众推进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进展和成效,挖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工作亮点。江苏作为经济大省,近年来在提升健康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新华网)

▪ 江苏省:首轮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谈判 药价最大降幅93%
1月14日至15日,江苏省举行首轮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谈判。此次采购共有烟酰胺注射剂等11个品种,均为我省临床用量较大、竞争较充分且没有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共吸引99家企业申报。经过两天激烈谈判,共有26家企业中选,药品价格最大降幅93%,充分竞争组(与原研药的独家组相对应)平均降幅42%,预计年节约采购资金近5亿元。(江苏省人民政府网)

▪ 浙江省:民政厅发布《浙江省民政厅关于加强疫情防控期间村(社区)服务管理的通知》
1月12日,浙江省民政厅下发《浙江省民政厅关于加强疫情防控期间村(社区)服务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就全省疫情防控期间村(社区)服务管理工作作出安排部署。《通知》要求村(社区)做好群众健康宣教工作,倡导就地过节,鼓励错峰返乡返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聚集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加强“浙里办”等“不见面办理”的宣传和预约办事,减少居民跑动次数。(浙江省人民政府网)

▪ 安徽省:推进智慧医疗 让看病“触手可及”
近日,据相关报道,截至目前安徽省已设立互联网医院27家。其中,为了让患者体验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有的医院在线上开启互联网医院“线上诊间”,有的医院在门诊处开辟“互联网医院”线下体验区,缓解患者“排队两小时,看病5分钟”的就医痛点。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互联网医院还向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协同诊疗服务,运用互联网、远程诊疗等技术,实现了优质医疗卫生下沉、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有效缓解贫困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状况,基层老百姓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安徽日报)



NO.2 院校动态


▪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口腔医学中心落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批准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为主体设置国家口腔医学中心。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关于设置国家口腔医学中心的通知》(国卫医函[2020]482号),决定分别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为主体设置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共同构成国家口腔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网站)

▪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徐天乐课题组揭示恐惧记忆消退后重现的关键神经机制
近日,中国《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徐天乐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论文《恐惧记忆重现的突触输入联合性机制》(Input associativity underlies fear memory renewal)。研究结果揭示了恐惧记忆消退-重现转换的场景依赖性以及感觉输入联合性的突触整合规律,为解析脑认知原理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为制定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神经精神疾病的新型干预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网站))

▪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附属肿瘤医院徐彦辉团队揭示mTOR通路关键调控复合物TSC的结构和酶活机制
1月12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彦辉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ciations)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SC complex assembly and GAP activity on Rheb”,揭示了TSC复合体的结构和发挥催化活性的机制。(复旦大学网站)

▪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课题组在全球新冠疫苗接种策略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期,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余宏杰课题组在全球新冠疫苗接种策略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以“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estimates of target population sizes for covid-19 vaccination: descriptive study”为题,于2020年12月16日以快速通道形式在线发表在BMJ。(复旦大学网站)

▪ 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揭示心跳“中枢”调控网络和标志物
近日,同济大学学者借助起搏细胞分离技术、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分析技术、细胞影像学技术、基因修饰技术、细胞诱导分化技术和系列电生理学技术,从单细胞分辨率水平解析出了窦房结起搏细胞的核心基因调控网络,同时发现了窦房结起搏细胞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该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中国科学报)

▪ 南京大学:徐静娟教授团队构建一个单细胞小RNA取样及检测的集成式单细胞电化学检测器件
近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徐静娟教授团队采用尖端直径为150nm的硅酸盐毛细管,构建了一个单细胞小RNA取样及检测的集成式单细胞电化学检测器件。该工作将双特异性核酸酶-辅助催化发夹组装与离子整流技术相结合,在对细胞几乎没有损伤的情况下,实现了对单个细胞内小RNA的取样及检测。(南京大学网站)

▪ 南京医科大学: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建药物警戒研究院
1月11日,南京医科大学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签约共建药物警戒研究院。这是全国首批先期试点建设药物警戒研究机构的两所高校之一,标志着我国药物警戒研究开展迈向新的阶段。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沈传勇、副主任盛银冬、侯仁萍、曹国芳,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沈洪兵,副校长李建清,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副主任孙骏,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相关部门及药学院、转化医学研究院等部门负责人及专家参加会议。(南京医科大学网站)

▪ 浙江大学:李君课题组在Gut发文揭示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新机制
近日,浙大一院李君教授课题组前期已联合上海交大瑞金医院、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十三家国内三甲医院肝病中心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性大队列研究,建立了适合乙肝人群的HBV-ACLF诊断的中国标准(COSSH-ACLF),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权威胃肠肝病学杂志Gut (2018;67:2181-2191)上。目前该标准已被誉为除欧洲标准(CLIF-ACLF)外第二个最具循证医学证据的国际标准,并获国内外同行广泛验证。(浙江大学医学院网站)

▪ 温州医科大学:举行与德国阿吉亚巴登巴登医院合作签约仪式
1月13日,温州医科大学与德国阿吉亚巴登巴登医院(阿吉亚医院)合作签约仪式在同心楼三楼会议室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李校堃,德国阿吉亚医院董事会成员、国合部总裁储成忠和中国项目特别顾问克劳迪亚·谢芙(Claudia Schaefer)出席仪式,国际合作交流处、护理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相关负责人参加仪式。(温州医科大学网站)

▪ 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宋永波教授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近日,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宋永波教授为第一和通讯作者,联合安徽大学朱满洲教授团队、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金荣超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科学(Science)》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IF:13.117)上发表题为《在室温非脱气溶液中具有71.3%磷光量子产率的超亮金铜纳米团簇(Ultrabright Au@Cu14 nanoclusters: 71.3% phosphorescence quantum yield in non-degassed solution at room temperature)》的研究成果。朱满洲、金荣超为共同通讯作者,安徽医科大学为第一作者通讯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网站)



NO.3 产业动态


▪ 上海市:原能医学完成超2亿元A轮融资 加速产品临床研究和注册申报
1月18日,原能集团旗下原能细胞医学技术有限公司Origincell Therapeutics(下称“原能医学”)完成超过2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浦东科创、张江科投和沂景资本联合领投,原有股东方启明创投,及建发新兴、高森资产跟投。本轮融资资金将支持加速靶向实体肿瘤的核心产品OriCAR-001、OriCAR-003,OriCAR-004,以及抗体、Til、UCAR平台开发的产品探索性临床研究和注册临床申报进程,加强公司在细胞及免疫治疗产品领域的临床开发和产业化能力建设;公司同时将启动国际合作,将自主创新的产品加快速度推向全球市场。(亿欧网)

▪ 上海市:熙象科技完成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用于新一代产品研发及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
近日,熙象(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熙象科技)宣布完成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上海九和堂中医药有限公司、厦门谱道共同投资。融资所得将用于新一代产品研发和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此次融资后,九和堂将依托于自身在医疗领域中积累的资源,为熙象科技提供一系列的投后服务,包括对接现有资源、制定发展策略、整合行业资源、提升品牌影响力等。(动脉网)

▪ 江苏省:信达生物与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启动PD-1信迪利单抗注射液“首轮2+2 后续5+N”救助计划
近日,信达生物宣布携手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启动了旗下PD-1信迪利单抗注射液“首轮2+2,后续5+N”的救助计划。按照该计划,头轮“2+2”,是指患者在自行使用2个周期(4瓶)后,可获得2个周期(4瓶)的救助药品;在头轮救助后,患者再自费5个周期(10瓶),便可持续获得救助直至疾病进展,但累计使用不能超过24个月。也就是说,符合条件的患者只需自费3.98万元,便享有达伯舒2年的使用权益。(中国制药网)

▪ 江苏省:贝康医疗通过上市聆讯  计划集资总额最高为2.5亿美元
近日,苏州贝康医疗已通过上市聆讯,计划集资总额最高为2.5亿美元(约19.5亿港元)。据招股书显示,贝康医疗是中国辅助生殖基因检测解决方案的独角兽公司,也是中国唯一一家拥有覆盖全生殖周期的高通量基因测序(NGS)产品线的公司。据悉,康医疗的PGT-A试剂盒可以在胚胎植入前筛查胚胎是否发育正常(一种经常与试管婴儿植入失败相关的染色体疾病),这是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的高通量基因测序试剂盒,标志着中国PGT三代试管婴儿“有证”产业化基因检测市场的诞生。(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