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领导者访谈
健康领导者访谈

吴 杰:紧抓机遇促融合,打造海门人民家门口的好医院

2020-06-12

提质增效,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


主持人:

首先非常欢迎您的到来,请您简要介绍海门市人民医院的现状。


吴  杰:

海门市人民医院位于江苏南通海门市,临江靠海,医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35年,迄今为止走过了85个年头。在这段历史中,它经历了从民国时的县立医院、到教会医院、再到解放后海门县人民医院的转变,后来海门撤县建市成为海门市人民医院,2016年升级为三级综合性医院。


目前医院共有员工1430人,床位1640张,并且于2019年9月从老院整体搬迁至新院。海门市委市政府将人民医院的搬迁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实事工程,总共投资15亿进行建设,建筑面积达到了20.5万平方米。后期,我们医院也花了3亿的资金采购医疗设备。从硬件设施来讲,海门市人民医院当前在长江以北已然是比较现代化的县级人民医院。从医院的整体实力和发展前景来看,我们连续几年在艾力彼“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发布)县级医院综合实力排名中排在前50名。近年来,江苏省卫健委开展第三方满意度测评,医院的住院患者满意度排在287家医院中的第8名,位居南通6个县级市的首位。


主持人:

请问海门市人民医院发展过程中遇到过那些瓶颈?面对这样的瓶颈,您认为比较有效的对策是什么?


吴  杰:

医院发展到现在,既是在公立医院改革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也有如搬迁新院这样的特殊情况。我归纳了一下,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早在2014年就取消了药品加成,药品全部实施零差价销售,接下来医用耗材的零差价开始实施,这对医院实力实际是一个考验。二是医保局现在一些医保政策的出台,对医院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制约。三是我国医疗价格的调整实际上是明显滞后的,导致医院需要依靠各地政府的财政补偿。相比其他地方,海门的财政补偿总体支持力度较大。例如新院建设的15亿资金,就是由政府全额投资。即便如此,新院搬迁后,医院的运行成本,特别是能源支出、人力成本、管理成本都上去了,在经营上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阻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老院的时候电费可能是600多万元一年,现在电费增长至每月100多万尽管老百姓在就医服务体验上有了改善提高,但是医院实打实的成本增加了很多。


据我所知,苏南一些发达地区的三级医院都在亏本经营。就此而言,医院待突破的瓶颈应该是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或者借助智能化、信息化的手段,提高人力、财力、信息、物流的资源利用效率。另外,医院医疗市场的竞争在于价格、需求、服务,如果价格和需求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院比较注重服务质量,但是服务领域不管是信息化的投入,还是患者看病流程的优化改造,都要需要成本。希望政府增加财政投入。


如何在有限的成本下,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这就涉及到医疗质量和技术,质量和技术要通过学科的建设来带动,而学科建设背后的关键要素是人才。这里就引申到第二个瓶颈,人才引进问题。对于我们县级医院来说,尽管地方经济比较发达, GDP在百强县的排名靠前,但是它的平台毕竟还是县城的人民医院。所以,我们在人才引进,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引进工作上比较困难。我们3年前就开始采取一些对策,为了新院的投入使用大量储备人才,去全国各地高等院校招录,同时也向市委市政府申请一些特殊的人才引进政策,包括硕士学历以上的人才引进。对于本科生的招聘,我们也争取到一些涉编制的优惠政策,从而满足这些毕业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此外,我们强调医疗服务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从战略定位来说,现阶段来我们主要还是侧重常见病和多发病,提高危急重症的救治能力,同时还要提高慢性病的就诊能力,这样才能在县级这个层面吸引患者前来看病就医。当然,我们在常见病多发病领域必须具有特色和亮点。所以,我们比较重视微创技术、介入技术以及舒适医疗的发展,如无痛技术等。这些技术实际上从经营的角度来讲,具有高附加值,有利提高医院的效益。此前我们医院就通过重点打造肿瘤科等科室,提高当地老百姓的满意度,进而提升医院经营效率,使医院处于一个良性化发展环境。



“五大中心”对接上海健康一体化


主持人:

请问海门市人民医院准备如何对接长三角医疗一体化,目前已经做了哪些工作?


吴  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战略,作为民生重要领域,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是应有之义。海门人民医院依托“五大中心”接轨上海,即对口上海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上海儿科医院的儿童中心、上海肿瘤医院的肿瘤中心、上海华山医院的神经中心和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妇幼中心。此外,我院跟上海胸科医院成立了心胸外科的专科联盟,与华山医院的普外科也有比较频繁的合作。


我院在对接上海、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与上海持续合作的过程中,真正把技术吸收和植入到我们自己的医院,不能完全依靠上海医生。这需要我们加强内部的培训、管理和学习进修,包括人才的引进。以我院心内科为例,它一开始是放在大内科里边,后来慢慢有了心内科,现在心内科又分出一些亚专科。亚专科在2019年初通过国家胸痛中心标准版的验收,在冠心病、急诊方面做得比较有特色。但还有些工作没有完全开展,比如说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特别是房颤射频消融,还有左心耳封堵或夹闭等。最近我们引进了一位在德国从事医教研十几年的心脏内科高层次博士,他在德国最著名的沃尔兹堡大学的心脏中心工作多年,其临床技术和科研水平在国内也都是较为先进,希望他带领心内科跟上海的东方医院合作,建立一个心脏中心的团队。以此为契机,在长三角健康一体化的进程中做更深入的探索。


主持人:

作为海门市人民医院的院长,您对于未来长三角健康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有哪些期许?


吴  杰:

中央的政策提出建立城市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对上海的一些大型三甲医院也有要求。但是,我们也看到三甲医院的困难,他们医疗业务繁忙,专家精力有限,如果让他们到县级医院提供更多的服务,实际上也有压力和困难。所以我们一方面为上海的专家做好后勤服务,调动其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层面的互动来推进一体化建设,接纳上海优质的医疗资源,仅依靠医院层面的互动,有它的局限性。


长三角健康一体化目前还没有真正上升到“健康共同体”层面。我们通过医共体、医联体和专科联盟的形式与上海对接,在海门市范围内成立了以海门市人民医院为龙头的13家医疗机构的医联体。推进健康一体化,我们就要进一步把海门的医联体整体融入长三角区域范围内,做有益的探索。比如居民健康档案、慢病管理、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借助上海的优质资源和先进管理理念。随着交通的发展,从海门到上海更加便利,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在实现长三角“健康共同体”的过程中,海门市人民医院将成为大家信任的家门口的好医院,造福一方的百姓。



采访:梅寒雪

编辑:王恺宏、方  彪

声明:文章为上海交大健康长三角研究院原创作品,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如需转载,敬请联系授权。

邮箱:cher0110@s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