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2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长三角地区(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生产总值 2020 年达 24 万多亿元,人均超过 10 万元,达到世界银行界定的“高收入”水平。与此同时,该地区 65 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超过总人口的 14%,标志着该地区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长三角地区“既富又老”的时代篇章已悄然拉开序幕。如何积极应对老龄化,因地制宜探索适应未来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医养结合发展路径,长三角可为我国其他地区提供鲜活的样板。
长三角地区老龄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国内典型的老龄化地区。其中上海的高龄老年人口占比又在长三角 41 个城市中排名首位。随着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不断增加,养老、医疗和护理供需矛盾日益凸显,而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显然难以适应。为应对挑战,长三角地区各大城市结合本地特色,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发展路径。其中,几个城市的做法颇具特色和代表性。
上海市 关键词:社区嵌入
作为 2016 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首批颁布的《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中的 14 个试点城市之一,上海市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以照护需求评估为依托,建构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模式。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制定全市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标准。2018 年印发的《上海市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及服务管理办法》和《上海市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标准(试行)》,确立了六类照护等级,按照每个街道不少于 3 名 A 类评估员(养老服务、医疗护理、社会工作类)和 3 名 B 类评估员(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进行配比。
其次是对养老服务资源进行整合,按需分类并对接供给。全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根据老年人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的不同需求,直接提供服务,或以购买服务方式委托其他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托养机构已实现签约服务全覆盖。
最后是以“长者照护之家”模式完善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社区“长者照护之家”主要收住照护等级为 3~4 级的老年人。其中,“介护预防”为高龄自理老人提供失能、失智预防教育;“居家安养”为轻、中度失能老人提供专业照护;“短期寄养”为大病出院后无法立即回家老人的家庭成员,提供 1~2 周的“日间喘息”照料服务;“长期托养”为中重度失能老人提供机构内长期照护。
杭州市 关键词:“1+1+X”
浙江省杭州市在医养结合服务方面的特色,是致力于打造辖区内“1+1+X”模式的医养结合联合体。“1+1+X”是指“1 家公立医院+1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 家辖区内养老机构”。
由于大部分养老机构的医疗资源都比较匮乏,医疗服务能力较弱,杭州市的“1+1+X”模式真正做到发挥比较优势、促进要素流动,有效推动了辖区内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机构以及康复机构之间的转诊和业务合作,共同服务辖区内老年人。
目前,杭州市已有 300 多家基层医疗机构与 3000 多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服务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质量也广受当地居民好评。
苏州市 关键词:智慧融合
江苏省苏州市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积极探索“互联网+养老”,打造智慧医养融合的新模式。
苏州市在全国率先打造了“虚拟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依托自主研发的信息化系统平台,组建职业化养老服务队伍,为辖区数万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该模式下,居住在社区的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健康指导、上门随诊、视频远程就诊、双向转诊等便捷的医护服务。
自 2020 年 10 月 1 日起实施的苏州市地方标准——《虚拟养老院运行管理规范》,也引起各地的广泛关注。根据该规范,虚拟养老服务分为需求评估、信息导入、计划制定、服务实施和服务回访五个阶段。虚拟养老服务机构按行政区划在县级市、区设置服务总部,根据服务对象分布情况在街道(镇)设立区域服务网点或基层服务站点,通过服务站点与网站、公众号、热点电话等的有机结合,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模式。
作者简介:
张录法,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健康长三角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