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声音
媒体声音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声音

张录法:如何打造健康长三角智库平台

2020-05-21


人物简介

张录法,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健康长三角研究院执行院长,长期从事卫生政策及社会保障等领域研究

https://v.qq.com/x/page/m3021q6dmbc.html(点击查看视频)



01关于研究院成立初衷


六个字来概括,为什么要建这个研究院,第一个就是“要求”,要求就是说是国家有国家战略,比如说我们有健康中国战略,有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从大学自身来讲,它要落实和服务这些战略,所以这是要求。


第二个是“需求”,就是我们这个社会上,比如说看病就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社会各界的力量,它需要政府,它需要产业,当然它更需要的就是一些中立的平台,例如我们这种高校。


最后一个我们说“追求”交通大学1896年诞生,它就是为图强而生的。高校从它诞生的时候,就贴上了它的烙印,一定要为社会、为我们这个民族要做点事情。而经过这么多年发展,我们有非常好的基础,比如说临床医学一直排全国第一,有非常强大的人工智能、生医工,包含目前像机器人等等,这些行业都是交大非常擅长。当然同时我们在近十几年来,尤其进入新世纪以后,社会科学也发展非常快,像公共管理综合学科,今年也被QS世界大学排名评为全球百强,在国内名列前五位。所以这六个字合在一起,我想得有一个东西出来。


02关于健康长三角领导者沙龙


健康长三角领导者沙龙目前做了四期,然后反响很好,大家都觉得在这个平台上真的是能够相互分享,因为有一些好的东西,那么别人就可以学习。比如上海的经验,苏州听了以后觉得有些东西是可以用的。反过来苏州一讲,上海有的(经验)也可以用,因为我们一开始就聚焦在长三角范畴里面,能够把人聚合在一起,通过碰撞形成一些共同的智慧和共识,然后去落地。所以我想这就是我们当时去做沙龙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


03关于研究院重点工作


一方面是请进来,之前的一段时间,长三角有很多相关部门来到我们这里来做调研指导。另一方面是走出去,健康长三角研究院,它是诞生在上海,但是它是立足长三角的,所以我们不能够只在上海。


所以我们现在的工作重点,第一个,我们需要在几个地级市层面建几个分院,因为每个省还是有它的特色。所以我们希望基于分院,能够将各自有特色的东西提炼总结出来,比如说像现在我们跟宁波的前期洽谈已基本结束,未来可能就是什么时候来正式启动。比如说像在南通,因为是我们互联互通的试点城市,所以我们也希望比如说在南通把这些事情能够进一步的去做。


当然还有像长三角的青嘉吴示范区,这一块也是我们现在高度重视的,很多政策都会在这边先落地,先探索。所以之前暑假里,研究院由黄震副校长带队,专程到示范区的这几个单位去走访调研,也谈了未来我们可能推进的一些思路,比如说能不能以创新园区的性质,在示范区这个地方也做出我们健康长三角的一些贡献。但是因为时间成立比较短,所以很多的工作刚刚启动,有一些可能是启动了正处在中间过程,我们期待假以时日,能够看到很多工作都比较好的一一落地。 


04关于研究院未来发展


第一个我们是智库,智库一定是要去研究问题。这次沙龙里边有很多领导都提到,我们现在已经在做了一些好的工作:类似长三角门诊就医的一体化能够快速实现,这些好的东西我们要总结出来。因为这些问题其实都很难,不是说只有中国有,其它国家可能面临问题不比我们少,所以我们要客观看待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第二个当然还是要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比如说像一直提得比较多的分级诊疗,比如包含医共体等等,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它还有很多问题。所以我们会结合分院建设等一起,选取若干的这样领域,踏踏实实把问题给它剖析,然后能够针对这个问题提出非常好的对策。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作为高校来讲非常重要,就是人才培养。目前已经有几个点在推进,当然我们希望能够未来把人才培养培训也推出一个标准。不能说它是交大标准,但至少是不是可以成为长三角标准,这些工作我们可能一步一步的往前来做。


05关于研究成果共享


我们的智库产品,是给各级政府报送的这些东西,它是不适合公开的。但是我们会根据政策需要,向中央或者是三省一市的政府和党委来报送一些相关的资料,这些相当于咨政建言。当然我们可能未来的确会是考虑多元化渠道,比如说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做一些初步的东西,类似健康长三角的动态。


第二我们可能针对长三角41个城市200多个县市进行定点发放。再一个就是要充分利用现在一些比较好的手段,比如说像微信等等这样一些传播媒体,包含我们传统的这种电视媒体等等。我们目前有的这样一些不管是研究方面的成果,还是一些信息的传递,可能都会考虑在这些方面来做。


相信有了大家共同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做好。



本文首发于SMG《大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