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凝聚复兴伟力,携手前进共商发展大计。5月22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倍受瞩目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出炉。报告指出,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生命至上,改革疾控体制,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坚持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等。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健康长三角研究院院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黄震在听取报告后表示,这次会议是一次非常特殊的大会,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召开,充分表明我国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是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重要标志,对提振全国人民信心、稳定预期,意义重大。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取得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坚决守护人民健康,实现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对此高度关注。他说:“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要尽快实现一个突破,搭建好两座桥梁,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为我国创新策源产生无限新供给、新动能。”此次,黄震带着多份提案参加2020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其中就有关于推进技术转移与转化的提案。
技术转移与转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不仅是催生高水平科研的原生动力,为大学和科研机构提出更新、更具价值的科研选题,更是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科技与市场有效融合,创造出更多的新产品、新产业、新就业岗位,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调查发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科研技术都取得巨大进步,卓越科技论文产出、热点及高被引论文均已升至世界第二位,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连续九年世界第一,保有量世界第二。但我国科技成果转换率却不到30%,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不到,我国有海量等待唤醒的科技成果资源。近年来,技术转移工作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如何从科研导向真正走向市场导向,仍然任重道远,道路崎岖曲折。
黄震提出,促进技术转移,一定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不能政府包办,而应政府搭台,做好顶层设计,让市场主导、企业唱戏,充分尊重市场在配置技术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技术转移商业模式创新,由市场发现科技价值,建立技术资本化机制,推动技术转移市场化专业化发展。
他建议: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技术转移中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权属问题的突破
我国现行法律和政策将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等同于国有资产,出于对“国有资产流失”和“追责”担心,高校院所“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的政策一直举步维艰,严重阻碍科技成果的技术转移。而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其价值属性,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具有社会公益性,因此要确立科技成果的特殊属性。
二、搭建好技术转移中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桥梁,构建技术转移职业体系
目前我国技术经理人十分稀缺,这是既要有专业背景,又要懂经济、市场和相关法律的中高层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我国有关技术经理人的学历教育基本空白。
建议尽快构建技术转移职业体系,出台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相关政策。依托高等院校设立一批技术经理人培养和培训基地,可挂靠工商管理和工程管理等学科,进行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开设技术经理人MBA和EMBA,纳入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同时鼓励各级科研人员以“兼职”形式,从事技术转移的相关经纪和中介工作。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独立运作的市场化技术转移中介机构,使高校院所成果转化路径和模式从科研导向真正走向市场导向。
三、搭建好技术转移中从实验室成果走向产品的桥梁,创新科技成果培育和孵化的商业模式
目前我国技术转移中成果的培育、孵化常常是靠政府主导,等政府掏钱,效果有限,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亟需出台财税政策,积极引导风投投资于早期项目成果,培育一大批民营科技成果孵化和中试机构,形成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由市场发现科技价值,以市场机制促进科技与资本有效结合。
四、助力打造好按市场机制运行的“技术转移” 信息与服务平台
目前,在国内技术转移市场上,基于大数据、移动终端等现代信息手段的技术转移与服务新模式、新方法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普遍存在科技成果信息不对称、在技术供应和需求上“盲人摸象”。要助力打造一批按市场机制运行的技术转移“淘宝”、“京东” 信息与服务平台,形成技术拥有者、技术需求者、技术服务者、资本拥有者组成的四合一市场,为技术转移各方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咨询、技术评价、中试孵化、投融资、技术交易等综合科技增值服务。
来源:文汇报
编辑:王恺宏